向海而兴 行走海南④|陵水:世代疍家 向新而行九游会J9登陆
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陵水段新村港的潟湖内,有一条条木板拼接成框架,网格间搭起一栋栋木制房子,微微荡漾在海面上。这些木房子被称作“渔排”,错落相连,铺展绵延,有人在忙着捕鱼,有人坐在船上品着咖啡望向远处,有人则悠闲地躺在渔排上晒太阳,宛若一座海上田园。
在渔排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退潮而歌,有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文化;他们采珠拾贝、撒网垂钓、耕海谋生。他们,就是疍家人。
与陆地居民的房子不同,疍家人的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不仅是他们深耕大海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更是他们遮风挡雨世代居住的家。
疍家人的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不仅是他们深耕大海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更是他们遮风挡雨世代居住的家。记者李昊 摄
疍家人的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不仅是他们深耕大海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更是他们遮风挡雨世代居住的家。记者李昊 摄
“从我记事起,我就生活在海上。”郭世仁出生于1940年4月,在他的记忆里,船就是他的家。听父辈们说,最早在新村潟湖建疍家棚,是为了顺应出海捕鱼的实际需求,依水而居,是为方便自家的渔船泊靠。
郭世仁回忆,早期的疍家棚非常简陋,房子是盖在水上的,一般都是傍岸临水架设,底部以结实牢靠的松树或椰子木头为桩,直插水底,架好后用麻绳绑紧,搭成房屋的骨架;用同样粗壮厚实的木料作屋子的横梁,用椰子叶交叉编织而成的席片作外围,棚顶以茅草覆盖遮挡,削扁的竹片作门窗,卧室、厨房等房间就这样分隔开来。为了方便人们登船、下船,便在房室前放置一根粗壮厚实的木板作通道。但有时遭遇大风大浪,这仅有的通道便会被大水淹冲,又需再重新制作,周而复始。
碧波荡漾的大海,孕育着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暗藏着各种危机,勇敢的疍家人一代一代在海上“讨生活”。“在船上的日子很艰苦,洗碗都在室外洗,水很冰,有时下雨了还得冒着雨洗。”提起靠海为生的那段日子,郭世仁不禁心生感慨。海上的大风大浪也使靠捕捞为业的疍家人时刻受到威胁,如遇海浪掀翻渔船,遭遇海难,生命难以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
身为疍家人的邢益诗还记得年轻时候和父辈们一起出海捕捞作业时的场景。“那时最害怕遇到台风天,风从东北方来,沿着西南方向移动,风力极强,非常危险。”他仍清楚地记得,海上情况变幻莫测,当大风突然袭击时,渔船随浪颠簸,渔民随时都有掉进海里的危险。
但对于耕海谋生的疍家人来说,大风大浪于他们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无论天多黑,浪多高,风多大,勤劳的疍家人都会一边喊着“1,2,3,出海!”的口号,一边义无反顾地向大海深处驶去。当看着成群的鱼虾蟹螺被一网打尽时,他们满身的疲惫便会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欢喜。
“虽然出海的日子有时很无聊,但也习惯了,大海就是我的家 我离不开这里。”对于邢益诗来说,生活无非就分为出海的时候和回到渔排的时候。“出海捕捞时间长,有时一去就是半个月,那时海上没信号,手机用不了,我们就唱疍歌打发时间。”
海上生活单调枯燥,疍家人便将唱歌作为一种消遣方式,通过歌曲排解心中的一丝寂寥。由此,“疍歌”便应运而生。“疍歌”又称“咸水歌”,是一种以粤语演唱的民歌。由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哼唱创作而来,不仅有赞美劳动与丰收,歌唱新生活,还有表达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诉说对亲人的牵挂等丰富内容。
“不需要捕捞作业的时候就听着大人们哼唱疍歌,心情会跟着变好,又重新充满了干劲。”邢益诗笑着说,而自己最期盼的还是满载而归,回到渔排上的时候。
走进邢益诗家的渔排,只见里面空间虽小,却五脏俱全:防腐耐水的平直木板搭建的居室,小小的客厅内电视机、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旁边被隔开的小空间是温馨的卧室;居室前面的过道处是一个简易厨房,冰箱、做饭工具一应俱全;洗手间设置在渔排边上,长条形、开放式的屋檐下用上好的木头制作地板,上边放置了一个小台子,装着咖啡、茶叶等饮品,再摆上简易桌椅,就成了邢益诗一家纳凉的好地方。
“这房子我已经住了30多年了,现在让我到岸上住会很不习惯。”邢益诗坦言,自己每晚早已习惯了伴着风声浪声入睡,也习惯了静静感受海浪波动时带来的微微起伏感,一旦离了它们,就会睡不踏实。
渔排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和疍家人的记忆一起,保存在时光里。“小时候我们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书包往船上一丢,然后跳进水里玩捉迷藏。”“90后”郭玉光是第十代疍家人,也是陵水疍家渔排协会会长。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渔排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水上乐园。
“除了在水下玩捉迷藏,我和小伙伴还会拿上鱼钩坐在渔排上,比看谁钓到的鱼多,钓到的鱼还能带回家当晚餐,可有意思了。”郭玉光说,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听长辈们唱疍歌,有时会跟着学,日子过得简单又快乐。
2021年初,第十代疍家人郭玉光牵头成立了陵水海上疍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渔民的旧渔排,将其打造成以疍家文化为底蕴、海洋元素为特色的海上疍家民宿。记者李昊 摄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郭玉光与自己的小伙伴陆续都下了船,上了岸,但在他的心中,仍装着浓浓的疍家情。
“爷爷时常告诫我,疍家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疍家人,千万不能忘本。”郭玉光透露,大学毕业后自己便回到家乡,从父辈手中接手疍家渔排餐厅的同时,也开始创业九游会J9登陆。当问起为什么要回来时,郭玉光表示,许多年轻人都上了岸,疍家文化却在慢慢流失,逐渐被人遗忘,自己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家乡的景色如此美丽,文化如此独特,不把它传承好,总觉得对不起养育了自己的这片地方。”郭玉光如是说。于是,开餐厅、建民宿,让游客们在品美食、逛美景的同时,能了解更多的疍家故事,主动走进疍家文化。
2021年初,第十代疍家人郭玉光牵头成立了陵水海上疍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渔民的旧渔排,将其打造成以疍家文化为底蕴、海洋元素为特色的海上疍家民宿。记者李昊 摄
2021年初,郭玉光牵头成立了陵水海上疍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渔民的旧渔排,将其打造成以疍家文化为底蕴、海洋元素为特色的海上疍家民宿,为当地渔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不仅如此,郭玉光还在民宿里打造了疍家陈列馆,展示从各处收集而来的疍家物品,有渔网、木刨、墨斗、木锯,还有传统的疍家服饰、新村疍家民歌选集,以及多年前的老照片等,皆映射出疍家历史及生产生活日常。
“馆内所有藏品都是从疍家渔民手中收集而来,希望能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到疍家文化,感受到疍家人的勤劳和智慧。”郭玉光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域生态整治的需求,民宿也在不断向“新”而行,增添吸引力,例如在这里,游客可以身着传统疍家服饰当回疍家人,也可跟着传承人学唱疍家民歌;民宿还开设了海上下午茶,在中秋节举办疍家海上灯会等九游会J9综合。
现今,“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讲述疍家故事的新方式。在郭玉光看来,只有大力发展产业,让更多的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才能更好地推动疍家文化的传承、保护、融合和发展。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加快建设和环岛旅游公路的开通,陵水新村港也成了一颗被串联的珍珠,闪着熠熠光辉。越来越多的游客坐上“海上出租船”,穿行于各渔排与码头间,品美食、赏文化、住民宿,体验疍家人诗意又自由的“水上人生”。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文化思想。习总多次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总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两次“413”重要讲话,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其中对于海南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提出殷切嘱托。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黎族苗族文化和海洋文化,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船型屋”等文化遗存,提供优质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当下,它能有力助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是凝聚人心、明确方向的强大软实力,需要持续挖掘和学习。海南省融媒体中心开设《向海而兴 行走海南》融媒体报道专栏,以文、图、视频等报道形式,沿着环岛旅游公路,展现海南海洋文化的多样性,一览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