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动九游会J9app身一个半小时有座江南第一大墓!
印山,又名木客山,是一座生成于4亿年前的灵秀之山。山顶平面略似方形,立面高耸呈覆斗状,形似古代的印玺,故俗称印山。
印山周围方圆数千米内是一片宽广的开阔地,远处则山岗伟峙,层峦朝拱。在这片峰峦叠翠的群山间,古越国千余年的历史,终究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此前在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考古发掘中,曾经发现过类似的隍壕设施,隍壕因此成为了王陵的标志。考古专家当年正是根据这一圈环绕印山大墓的隍壕判断,它很可能是一座王陵。
沿着幽深的廊道进入博物馆,三角形入口的尽头,一座我从未见过的三角形木质大墓,赫然出现在眼前。
整座大墓由巨大的枋木搭建而成。墓室东西长34.8米,南北宽6.7米,其断面呈现出罕见的等腰三角形,在中国属首次发现。
侧墙所使用的撑木,直径均在一米以上,一共107根,撑木之间未见任何卯榫链接装置。撑木外侧挖有牛鼻孔,便于运输和安装时穿绳,其余三面加工规整平直,令人叹为观止。
印山大墓的棺椁由一段巨大的圆木对剖雕凿而成,一半作为棺身,另一半作为棺盖。它的长度达到了6.05米,口部的宽度为1.12米,巨大的尺寸超过了以往考古发现的纪录。
古越国的工匠们使用有限的工具精心雕刻,由内而外细心涂抹了厚厚的黑色油漆。外侧面的油漆保存极好,据说刚出土时仍然光亮如新,令考古人员啧啧称奇。
沿着墓室两边的木栈道,可以从侧面近距离观察墓室,由夯土层、青膏泥、木炭层和树皮层构成的四层墓室保护体系清晰可见。
经过测量,印山大墓的封土呈东西向长方形覆斗状,东西长度达到72米,南北宽度为36米,中心最高处为9.8米。
在史料《周礼 春官 冢人》中有这样的记载:“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数度”。封土的大小往往象征着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高低,是区别等级的重要标志。
而在清理封土层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印山大墓的封土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十分坚实致密的分层夯实,每层的厚度大约控制在7-9厘米。
在封土清理到两米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根木杵,一种古代的夯筑工具。它的长度大约在180厘米,中间细,两头粗,两头都可以夯土。经测量,木杵两头的直径与大墓封土层的夯窝直径一致,证明它就是古代越人建墓时使用的夯具。
青膏泥是一种颗粒很细的粘土,呈青灰色,质地湿软。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俗称的石英石。由于它的分子结构紧密,黏性很大,雨水不易渗透,具有很强的密封性。
印山大墓墓室上方的青膏泥,填筑厚度达6-8米,其用量经测算达5700立方米左右。根据现古资料,春秋时期的一些大墓中都会有青膏泥发现,但像印山大墓这样做得如此规范,用量如此之大的,非常少见。
专家认为这个青铜铎是当时有意放置在此,可能是在墓坑即将填完时举行过某种宗教仪式,“因为青铜铎在当时是一种指挥工具。”
它们覆盖在整个墓室之上,两面倾斜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其颗粒细碎,显然是经过了人工的处理,铺设的厚度平均在一米左右,碳层极为结实,明显也经过了人工的夯筑。巨大的坑底更是全被铺上了一层厚达1.65米的木炭。
木炭的堆积可以防虫。南方昆虫很多,特别是白蚁。而用烧过的一米厚的木炭,可以把白蚁等昆虫隔断在墓室外。
木炭还可以吸潮。坑底的大量垫炭可以抵御地下的潮湿和少量地下水的渗出,四周的木炭层还可吸去透过青膏泥渗入的少量水分。为了保护墓室免受绍兴地区潮湿多雨气候的影响,古越人利用木炭本身所具有的吸水防潮功能,构成了第二道严密的防水保护层。
经测算,印山大墓用于填筑的木炭约有1400立方米。在古代,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极高地位的人恐怕难以做到。
层层叠加的树皮,就像中国传统民居屋顶上的瓦片,将墓室外可能出现的少量渗水,沿着斜坡状树皮的表面,排向墓室的两侧。水分因此不会沿着木枋之间的缝隙渗入墓室的内部。
墓室由巨大的枋木构建,平面呈甲字形,竖穴深坑墓,全长约100米,墓坑和墓道均在山岩中挖凿而成,工程浩大。墓室分隔为前中后三个墓室,各室之间设有门栏和木板隔墙。
考古专家分析,印山大墓的构筑方式为先用枋木在两条垫木上横向铺设墓室的底部,然后在底面的两边用枋木紧密排列互相斜撑构成三角形断面的墓室,顶部压盖一块半圆形的厚木。
大墓的发掘是在1996年,由于发现盗掘迹象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大墓上除了三个现代盗洞还有七个巨大的古代盗洞。这七个盗洞一字排开,分布在封土的东西向中轴线上。其中最大的六号盗洞,直径居然达到了八米多。
在清理七号盗洞底部填土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锈蚀严重的铁锛,专家分析,它很可能是当年盗墓者遗失的挖土工具。
铁器在南方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由此似乎可以推断出,造成这七个巨大的盗洞出现的盗掘,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这表明有一种可能,在公元前222年秦国统一百越之时,打败了越国,俘获了越国国君。但秦始皇怀疑东南有天子气,为了防止强悍的越国民众东山再起,对印山越国王陵进行了性的盗掘破坏,以达到绝王气、断地脉的目的。
由于大墓被盗情况严重,考古专家根据发掘材料的综合分析,再结合文献考证,认为印山大墓是一座越国王陵,墓主人是越王允常。
“越之兴霸,自允常矣。”据史料记载,当时越国在允常的领导下,逐渐由弱变强,从吴国的附属小国走上了与强吴抗争之路。他还曾请来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自己铸剑,梦想着有朝一日招贤纳士,与中原诸侯共享尊荣。
而在《越绝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也,初徙琅玡,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
书中明确描述了允常大冢的地理位置在木客,而如今大墓所在的印山,正坐落于绍兴古城西南方大约13公里,这个距离与史料中的十五里正好相吻合。
此外,印山大墓背面有个村子叫木栅村,年长的村民说,木栅村在很久以前名叫木客村,后来才慢慢被误传为木栅村。
在博物馆的二楼,还能看到一些出土于印山大墓的文物复制品,原物大多陈列于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中。
玉钩由黑白两色混杂的玉料雕刻而成,整体形状做成了龙首形,龙嘴微启,钩身全部印刻着短斜线羽状花纹。
专家判断,玉钩当时可能是插在木架上用来挂青铜乐器的,形制与苏州真山春秋晚期吴国大墓所出土的玉钩基本一致。
玉镇上雕刻着精美的勾连卷云纹,底平面为等边八角形,在弧顶中心有一个呈扁平形的小钮。这在国内考古中极为少见。
剑长42.4厘米,素面九游会J9app,剑宽均匀,剑锋锐尖。剑鞘为木质,外缠丝线,再整体髹黑漆。经过对比,其造型竟然和早先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剑十分相似。
在古代,玉质兵器是越国王室使用的礼器。在印山大墓的墓室中出现玉质兵器的残片,由此推断,大墓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国王。
在历史长河中,史书上对于越国的记述相当简略,以至于在人们心中,越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似乎是历史舞台上一位匆匆的过客。
印山越国王陵气势之宏大,营建之精心,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大九游会J9综合,在今天都是难以想象的。而营建如此规模的墓葬要依赖于十分强盛的国力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印山越国王陵的发现与发掘,是研究和证明越国那段辉煌历史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实证和线索,其巨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无疑是当时越国强盛与辉煌的折射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