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捉住科技立异“牛鼻子”!云南这些科创功效鞭策行业变化
9月3日,云南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举行,共授202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197项,包括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人、自然科学奖42项、技术发明奖1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41项。其中,企业牵头完成项目占比达26.9%。在科技进步奖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完成的项目占比达52.48%。
近年来,云南省推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科技与产业融合上取得新成效、在科技研发能力上实现新提升、在科技服务乡村振兴上迈出新步伐、在科技创新保障上有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全省单晶硅片切割技术、中药创新药、疫苗研发等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9家,在滇“两院”院士达15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
开展基础研究、丰富拓展学科理论、领题重大项目……围绕科技创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不断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攻关,坚持技术钻研,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在上述获奖项目中,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长期从事冶金热过程强化与节能降碳研究和工程科技创新,扎根云南30余年,将热能工程与冶金工程完美结合,实现冶金工业的绿色蝶变;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富锗铅锌成矿系统和勘查技术创新及深部找矿重大突破,成果在国内外50余个矿山和勘查区应用推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昆明理工大学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尺寸P型单晶硅高效拉晶”生产新技术及配套装备,实现工业化应用,使我国在光伏P型单晶硅制备技术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创堰塞坝“应急抢险—后续处置—开发利用”一体化关键技术,推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往年的获奖项目成果转化效益也很明显。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番兴明作为云南有名的玉米专家,潜心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解决了玉米生产过程中的系列重大技术难题。近3年来,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展的项目育成鲜食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161万亩,总产值88.3亿元,新增纯收益48.2亿元,有力支撑云南鲜食玉米产业提质增效。
当前,云南正着力扬优势、补短板、拓空间,努力把创新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推动创新型云南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接下来,全省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成长孵化,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在人才培育方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做活技术交易市场,拓展技术转移服务,完善成果转化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水平。
从理论到技术,从产品到体系,每一项云南省2023年度科学技术奖都是推动行业变革进步的重要引擎。
木材胶黏剂是决定木质人造板及其产品性能最核心的要素之一。近年来,西南林业大学项目团队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协同增效改良理论。今年,木材胶黏剂复合固化动力学及其协同增效机制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
该项目负责人高伟介绍,对木材胶黏剂进行协同增效改良是提升人造板综合品质,赋予人造板特殊性能,进而促进人造板产业升级的最有效途径。经过数十年研究,木材胶黏剂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但由于木材引入后组分复杂、胶接性能与目标功能通常发生矛盾等因素,改性剂和胶黏剂主体的反应机理、改性体系固化历程及胶接力形成的动态机制等科学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理论难题。
基于固化动力学Arrhenius理论,该项目团队从有机化学、材料力学和微生物学等角度,深入研究脲醛树脂(UF)和酚醛树脂(PF)胶黏剂低毒降醛、固化机制、力学增强、防腐抗菌等系列功能提升与协同效应,形成以“固化分界及加速—本体降醛—协同赋能”为核心的协同增效改良理论九游会J9,丰富和发展了木材胶黏剂改性理论体系。
具体来看,该项目首次发现“PF胶黏剂/防腐剂/木材”复合体系固化反应速率分界点,解析了改性体系的分子架构和快速固化机制。基于125℃的固化反应速率分界点,分别建立了PF胶黏剂、防腐剂、木材复合体系高低温区固化动力学理论模型,开创了最接近真实热压条件下研究木材胶黏剂固化历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同时,首次发现Uron树脂、五硼酸铵的“本体降醛”机制,以及硼铜化合物和单宁—尿素共缩聚改性对酚醛树脂胶黏剂分别产生“协同赋能”效应。五硼酸铵和纳米氧化铜在促进PF胶黏剂固化、保证定向结构刨花板力学性能的前提下,赋予其胶接制品显著抗白蚁与防腐性能。
高伟表示,该项目首次提出“固化分界及加速—本体降醛—协同赋能”学术观点并得到证实,推动木材胶黏剂改性理论体系发展。去年4月,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评价后,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酚醛树脂/五硼酸铵/木材”复合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当飞机发生故障时,缩短飞机修复时间能最大程度降低航班延误对乘客的影响。基于此,昆船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设计了一种航材的自动化存储配送系统。该系统摒弃传统人工找航材、人工运输的模式,通过数字化航材存储配送系统实现飞机维修航材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帮助工作人员最快找到并运输航材,缩短飞机故障时间。今年,该系统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昆船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委委员李永衡介绍,航材是保持和恢复飞机设计性能必需的零部件。为确保航班正常运行,航空公司会在机场存储航材,以备飞机发生故障时使用。随着飞机种类增加,航材数量和规格不断增加,传统平面仓库已无法满足航材的供给时效性需求,为人工查找航材带来困难。同时,许多机场在航材的存储和配送过程中,关键的物流、商检、仓库3个需要独立的作业环节没有实现物理隔离,存在人员交叉、货物交叉或者人和航材物流动线交叉的情况,对航材的监管存在风险漏洞。
为解决这些问题,自2012年起,昆船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开始设计一套全新的自动化航材处理系统。李永衡介绍,航材品规类型多,价格昂贵,且大部分航材具有唯一性,因此航材库必须具备在极端情况下的出库功能;部分航材属于精密器件,需要避免在转运输送过程中由于撞击造成的损害;除可维修航材外,航材都具有较好的外包装,并进行了相应单元化管理以及信息化,通过自动化立体仓库有利于提高仓储容量,实现信息化监管,提高航材利用效率。找准要点,团队从自动化物流、区域隔离业务互通、管控一体化等方面着手,用1年多时间完成研发设计。
有了这套系统,航材入库时,经过检验合格的航材根据规格、类型分类,由穿梭车搬运至已质检缓存货架区,或者根据仓储部门的人员状态搬运至分装工位,仓储部门按对应存储位置完成分装后申请入库存储。收到航材订单申请后,仓储管理部门根据航材类型申请出库,拣选完成后由AGV(无人导引小车)将航材搬运至航材领料区域,移交给相应的使用部门。“以前是人找货,现在是货找人。”李永衡表示,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中设计的转轨机构可以实现存储区域内多车多巷道互备互用,最大程度保障航材出入库安全,降低自动化设备应用风险。“在出库过程中,任意1台巷道堆垛机正常作业即可完成系统出入库作业,确保系统不因为某一台单机故障而影响入库业务和发料业务,提升系统可靠性。”
目前,一种航材的自动化存储配送系统已应用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实现航材收货、验收、储存、拣选、发货等业务链环节全程可视化管理。针对各种航空器型号的航材流转效率大大提高,运营成本降低,节约了占地面积和劳动力资源。航材信息及各流转过程实时精准控制,满足航班维修保障需求,消除了不必要的库存资金成本占用,是未来航空航材物流仓储配送系统的一种全新应用模式。
面对各国铁路轨距众多、轴重不同、标准不一等困难和挑战,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建装备”)作为牵头单位完成的“国际多轨距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获202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项目首次建立了“同轨距最小限界”设计准则,规划了全球铁路大型养护装备6类32种型谱;首创“基于有限约束B样条拟合+分区优化算法”的新一代轨道几何参数系统,突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
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因其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加之高效、高质量、高标准的养护效果,是各线路养护维修工作的主体。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在轨道交通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线路维修和养护在维护轨道交通正常和长期运营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同时,在国内市场需求趋于常态的情况下,我国的铁路养护装备必将走出国门,接受国际市场和不同地域环境的考验。
铁建装备相关负责人介绍,“国际多轨距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针对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等铁路市场需求,突破国际多种轨距大型养路机械关键技术,规划国际多轨距大型养路机械型谱,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多轨距系列产品,建立国际多轨距铁路大型养护装备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保障铁路线路质量,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助推中国轨道交通大型养路机械技术与产品走向世界,让“中国大机”进入国际市场。
该项目从型谱规划、产品创新设计、作业装置与作业方法、全景信息云平台、智能电子控制平台与集成控制方法5个方面,突破国际多轨距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关键技术,研制捣固车、动力稳定车和配砟整形车等国际多轨距系列产品,研制变轨距转运小车、车架静强度试验专用工装等特殊工艺装备,建成可以满足年产50台不同型号国际多轨距大型养路机械要求的产品线米可调轨距的大型养路机械试验线,同时专门为印度项目修建1条500米宽轨距(1676毫米)大型养路机械试验线。
铁建装备上述负责人表示,项目成果面向国际多轨距铁路的高精度、高稳定、全生命周期维护的重大需求,整体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单弦测量、立轴捣固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有力带动高端装备产业链配套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科技界的一次盛会。细数历年的获奖项目,不仅有“从0到1”的技术突破,也有“从1到N”的提质发展,是全省创新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科技创新就是一个城市的活力九游会J9。近年来,云南省持续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服务经济大局,综合运用自上而下、揭榜制、军令状制等项目组织方式,联动地方和省内外优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发挥创新联合体等作用,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大协同攻关;探索开展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试点、高新技术领军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等工作,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良好生态;加大科技创新券推广运用力度,引导担保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
重视创新、鼓励创新,才会有更多主体投入创新。通过各项措施,云南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新材料、生物医药、种业等领域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推进。在农业领域,优质种苗培育、种质资源创新支撑产业高水平发展;在制造业领域,滇企为行业量身定做的产品替换国际大牌,打破国外垄断;在生物医药领域,一批健康产品、美妆产品享誉全国。
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随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度也更高。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云南的创新因子将越来越活跃,为城市发展储蓄能量。